“哎呀,你身后的小孩是谁家的啊?”桂枝翻开账本,开始对账,那算盘拨得极快,嘴里也不停:“一副药四钱,喝了三十帖,正好十二两呢。”
桂枝算完,面露难色:“你阿娘这回病了三个月了?也太久了。这回药先记上,你先去拿吧。”
杨凝点点头,叹了口气,回避了关于叶璟的问题:“可真是谢谢你们了,要没要你们赊药,真不知我们该怎么办。”
从药堂出来,杨凝的钱又少了十两,还剩下九十一两。
但同时杨凝也有些疑惑,系统给的钱是十两银子,这一副药是一两银,那是不是说明买够十副药任氏就能好起来?
可她目前不能将全部的钱都拿去买药,不能透露出自己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
杨凝领着叶璟到书铺,书铺不大,是个纵向的开间,约莫十步深,中间用木柜隔开,分作两侧,一侧是纸笔,另外一侧是些竹篾、书册等杂物,店里就一人看着。
“买什么?”书铺掌柜站起身迎客。
“买两支笔。”杨凝看了一圈,问道:“这些是什么价钱?”
“看你买什么样的了,有好的有一般的,也有便宜的。”书铺掌柜从笔架上拿出一支递给杨凝看。
“鼠毫的,便宜,一支十个大钱,买吗?”掌柜的说完,又拿了两张草纸和一块墨碇,放在杨凝面前,“纸和墨碇要吗?一起买我算你这小孩便宜些。”
“就这毛笔拿两支吧,有启蒙书吗?”杨凝将怀中的一直抱着的大米放下,甩了甩有些僵硬发麻的手,时代不同也不知道启蒙书会不会一样。
掌柜的收起纸墨,转身去书柜里挑书:“《千字文》和《弟子规》、《千家诗》都是三钱银子,《百家姓》二钱,小孩儿你要哪个?”
杨凝看了一下那四本书,正好是启蒙四小书,三百千千。
“就《千字文》吧。”杨凝想了想,启蒙识字,重点是认字,其次是学写,一本就够。
她从兜里摸出三吊钱放在桌上:“掌柜的你点点。”
“你们是报了学堂还是报的先生?”书铺掌柜一边问着,一边帮他们包笔和书。
杨凝对此一窍不通,她如实说道:“我们也不知道,我阿娘说要先让我们启蒙识字,这找学堂和找先生有什么区别吗?”
“哟,你们阿娘识字?女子识字,还真是难得。”掌柜惊讶了地多打量了一眼杨凝,和善地笑笑:“区别可大了,你们若是简单的启蒙,则是进义学,家里有点底子的则是进蒙馆,若有些小钱,便是进私塾了。”
书铺掌柜见两人像听天书一般,从柜台上拿起钱,坐在椅子上,一边点着钱,一边好心地给这俩小孩多说几句:“义学嘛,是咱们官府、乡绅、宗族资助的,旨在“教化乡童”束脩每年给一到两斗米便够,书本文具自备,也可以自己抄。但是不好进,需要有宗族推荐,或者乡绅推荐,也就十来个名额。读义学,一年一个孩子也就花个米钱。”
“蒙馆就贵些咯,束脩每年五斗米,也收钱,五六百文吧,提供书和纸笔,不过是最次的松烟墨和草纸。那些老儒人老童生会抄写《千字文》、《三字经》之类的给你们。种地的一年交了税粮,能攒个五到十两,这蒙馆一年下来也就花个一两左右,村里孩子一般都是送去蒙馆。“
“若果你们二人要去开蒙,蒙馆是最合适的。”铜钱点清,书店掌柜将钱收好后,再把包好的书笔递给杨凝。
杨凝看手里那本薄薄的书,犹豫着多问了一句:“那这四本启蒙书都要会背,还是只需要一本识字就好?”
书店掌柜的也不藏私,笑眯眯地回答道“如果是私塾,《千家诗》和《千字文》是必须要会背的,别的没作要求。”
杨凝听完立刻又摸出三吊钱:“《千家诗》来一本。”
“谢谢掌柜。多问一句,镇里哪家蒙馆最好啊?”杨凝微微躬身,显得礼貌客气。
“镇里也就两家蒙馆,镇南边的蒙馆是最好的,叫定学蒙馆,有一位举人供职,好像是姓叶。另一家次些,只有三位秀才公,就在往我这儿后头走进去的巷子里,叫问学蒙馆。”书铺掌柜说完,杨凝和叶璟对视了一眼,心里基本知道了那位姓叶的八成是叶家的那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