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绒小说

火绒小说>北朝帝业 > 北朝帝业 第9节(第1页)

北朝帝业 第9节(第1页)

入籍关西

“有劳长史久候了!”

李泰行至前堂,便看到昨日所见的公府长史贺兰德正趋行迎上,便笑着打声招呼。

贺兰德欠身拱手:“戎行新归,是仆打扰李郎休息。唯因大统以来,朝廷制式凡所新旧居人,即需因其所居而断其籍贯。仆公府事闲,恐李郎新入未谙,故冒昧请为代劳。李郎只需具帖述录,仆自驰送官府。”

“关西仪轨物情,我确实少知,多谢长史提醒。”

说话间,两人并入前堂,小案上已经摆开了纸墨。

之前因为在潼关时,因为要书呈宇文泰,李泰不敢下笔。这会儿只是要写一写自己的家世籍贯,他倒没什么好顾忌的,问一问该要作何格式,便提笔写了起来。

祖孙三代凡所履历迁居,倒也不需要询问别人,都在脑子里记着,毕竟这是古代一个人最重要的身份证明。不说倒背如流,起码也要烂熟于心。

他爷爷名叫李虔,是北魏的侍中、太尉公、骠骑大将军与冀州刺史,这是死后的追赠。从这一串封官便可以看出来,陇西李氏在北魏的确是真牛逼。

也正因为陇西李氏太牛逼,所以在十几年前的河阴之变中也实在惨。

他爸爸李晓在北魏初授员外散骑侍郎,因为被老鼠咬破了官袍没赶上河阴之变,侥幸活了下来,其他的兄弟们则都被尔朱荣砍了,十足大锦鲤。

东魏迁都邺城后,李晓便到了河北清河郡投靠亲戚崔棱,清河崔氏送了三十顷田助其定居下来。而清河郡便是李泰前身记忆中从童年到少年的故乡,至于他们李家本出郡望陇西,他就一丁点记忆都没有了。

“这字体、这字……真是笔壮势雄,醒人观瞻!李郎不愧名族宗传,俨然笔法大家……”

贺兰德最初只在隔席提醒该要书写的事项,可当视线落在李泰笔端时,便有些挪不开了,渐渐的探头过来,不知不觉下巴都杵在了李泰的肩头,望着那仍墨痕未干的字迹大声感叹道。

李泰听到这话,运笔的指腕便顿了一顿,侧身瞥了贺兰德一眼:“长史也钟情书道?”

“不、这,这倒没有……只是供职公府,难免目掠文牍,所见笔类不少,但却无一如李郎这般、这般……庄美!唉,观李郎运笔布墨,我又怎么敢称钟情?”

贺兰德闻言后,便连忙摆手摇头,视线却仍盯着李泰案上那篇书帖。

“论艺不以技精傲人,但得同趣、便是良友。长史暇时趁趣,你我可以闲论书艺。”

虽然这贺兰德似乎不是什么名臣名家,但听到他对自己书法颇为推崇,李泰也是程,我实在不熟悉,还要有劳长史代理。至于入籍,能否入籍雍州?京南龙首原,有没有这个地点?归属哪一郡县乡里?若得附此,最好不过!”

他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如今的长安仍是汉晋故城,要到隋朝建立才修了大兴城,即就是后来的长安城,正坐落在龙首原上。

既然入籍还有均田的土地领,当然要挑好地方。哪怕只有亩,如果恰好选在未来的太极宫、大明宫上,那也能沾沾皇气,住着吉利,兴许还能混点拆迁费。

“我非长安人士,具体并不确知,还要询问彼处官长,一定尽力如李郎所愿!”

贺兰德记下了李泰的要求又作保证道,旋即再说道:“清早入府时,街曲有闻若干将军因将赴陇,今日宴客曲里。听闻李郎随若干将军归来,应是情义相结,是否需要前往贺迁?”

李泰闻言后便点头:“若干将军于我施义不浅,的确是需要登邸致谢!”

离开沙苑大营时,若干惠倒说过让李泰入城安顿后去他家做客,却没想到这么快就要离开。看来邙山之战给西魏带来冲击极大,许多人事调动都要尽快进行。

于情于理,李泰的确应该趁若干惠上路前去拜会一下,但也不能空着手去蹭饭,虽然归程中这事他也干过不少次。

“我想再请教长史,关西人情具礼该要作何尺度才不算失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