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苏绰前往长安告知李泰新官职后,崔谦便提议可以举荐卢柔担任司农少卿,作为李泰在朝廷中的直属上司。如此一来,李泰于此官职上凡所行事,便可免于来自上司的制约掣肘。
司农少卿是正经的朝臣,如果不兼领霸府职事的话,只需要在朝廷中举荐通过即可。当然还是要给大行台一个面子,该做的请示还是需要的,因此便由崔谦向大行台举荐请示。
都水使者的属官有参军、录事、谒者、令史等诸员,之前因为主官都长期缺员,这些属官自然也都没有。
太和改制后,都水台有参军六人、录事一人,谒者、令史随事而置,员额不等。
李泰的计划是遵循太和旧制,只是将六名参军的职责范围细致划分,分别掌管河渠、桥津、舟楫、堰埭、鱼醢、藏冰等六项事务,录事两员以判出入,谒者、令史保持在三十人左右的规模。
这就是将近四五十人的僚属规模,且不说办事能力如何,起码的识文断字那是要懂的。朝廷和霸府都没有这方面的人员供给,即便是有,也不可能完全满足,毕竟都水台也不算多重要的衙署。
如此就显示出世族子弟在这种才力匮乏的乱世中的价值所在了,李泰根本都不需要由外招募,单单他自家部曲就能满足这些人员需求。
当然,他也不敢公然将都水台这个朝廷机构弄成自家买卖,特别最主要的属官参军,还是要保证公平公正的原则,先要向朝廷和霸府求请,两处都供给不足的话再同相熟人家资源置换,自己只保留两个录事位置即可。
都水台谒者全名河堤谒者,是具体河段的管理者,李泰将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以拉拢沿河乡土豪强,另一部分则请沿河州郡供给。
最低等级的令史,并不属于入品官员,吸引力有限,但却是
深情和睦
台府中,李泰等待未久便获得了苏绰的接见。
苏绰做事仍是一如既往的雷厉风行,听完李泰自述来意后,便接过那份人事计划书浏览一番。
看完后,他又抬起头来望向李泰皱眉问道:“都水、河渠,有必要使用这么多人员?”
苏绰有此疑问也是正常,整个西魏朝廷从建立伊始、人员结构就非常粗糙简陋,霸府也同样如此。李泰前所供职的墨曹,也只二十多人而已,已经是台府要司的结构规模。
李泰所提出的这个人事构想,单单都水台事员人数就翻了一倍,还不包括之后要随事而设的渠堰诸使等人员。真要完全构架起来,怕是得超过上百人的僚属规模。
这显然是有别于行台之前的作风,故而苏绰有此一问。
李泰对此早有准备,闻言后便连忙解释道:“是有这个必要的,水利本就是耕桑之本,前者诸曹、州郡兼管,但多人浮于事、不能专任。大统以来,偌大关西几无水利营建。
渠事荒废、堰埭失修,所谓‘尽地利’之劝政,只是具文。豪强霸水,民众失耕,公私协调,正需群智。更有碓硙滥设,需要严审细察、为国补用。扫除积弊,开拓新事,也的确需要在事者众谋。”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但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已经向大行台夸下海口、要诸事并进,单凭自己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现今还有争取的余地,当然要尽力争取。
苏绰当然也知大行台对此事颇为重视,听完李泰的解释后便点点头,但又说道:“现今台府闲员并不充足,且李郎你所事多新政术,恐怕不足以全员调使,需要你募士于野。”
李泰对此早有计划准备,闻言后便又说道:“我资望浅薄,怕是不足招引群众来趋,人员募取方面,也希望苏尚书能掌眼协助。”
“你观我案事还少?放心去做,但能守于持公的事心,也就无惧旁人闲言的是非。”
苏绰听到这话后,便又笑语说道,并不打算插手李泰的人事问题来彰显自己的权威。
“有尚书这番话,那我就放心多了。虽然人微言轻,但也一定尽力而为。”
自己有计划是一方面,但向上司请示也是起码的尊重。苏绰本身既不是一个权欲极盛之人,眼下的霸府政治也容不得太多的勾心斗角,让人能够专注于事。
瞧着苏绰微陷的眼窝,李泰又忍不住暗叹一声,可惜他的儿子苏威学不到父亲的为人作风,以至于虽然煊赫半生,最终却落得个老景凄凉。
人事问题敲定下来后,李泰才又开口说道:“今日拜访,除了请尚书斧正遗漏疏忽之余,还想请问,新事乍立,台府能否草具资本,让在事者能够尽快创立事项?”
“你等一等,我看一下!”
苏绰听到这话,眉头下意识的一皱,倒不是对李泰的问题反感,而是对此类问题有种本能的烦躁。
他今年新领台府度支,但台府的财政却是长久的不健康,苏绰在这位置上也实在是太多无能为力,以至于听到人讨要钱粮物资就感到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