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听着听着,眉头便渐渐皱起,不由自主的开始头疼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听的太糟心。总之方方面面都有极大的物资需求缺口,但积储却是马马虎虎,完全就是一副无米下炊的状态。
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则自然是因为霸府一贯以来的贫穷特色,特别去年苏绰从年中便开始重病不起、难以视事,没有了这一个懂得量入为出、常年掌管财政度支的大管家,使得霸府财政状况变得更加恶劣。
无论人还是事,当拥有的时候或还只道寻常,可等到真正失去的时候才会感觉到珍贵。没有了苏绰度支规划,去年咸阳大阅花费较之前年激增倍余,自然是让本就捉襟见肘的霸府财政更加的雪上加霜。
而且由于东魏大军来攻,大阅之后诸方人马并没有即刻散去,而是一直保持着集结状态维持到了年尾。
诸军聚集此间,并不方便就食于乡里,也需要霸府统筹调度周济物资,结果就是关内诸州几乎全都扫空了府库、咬紧牙关输给粮草,接下来这一年估计都得寅吃卯粮。
当然过去一年霸府消耗如此巨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这一两年时间里,李泰一直都在大批量的搜买粮食,使得粮价一直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价位上。
虽然霸府并不需要就市购买粮食,但民间余粮不丰也让其获取粮草的成本增加,而且需要调用其他物类的库存来同州郡官府进行一个仓物置换。一番折腾下来,虽然霸府大军并没有渡河作战,但这半年下来消耗的物资较之战时也不差多少。
东魏大军自玉璧败退的时候,倒是丢弃了相当一部分的给养物资,但却都被玉璧城守军与河东当地人马就近收取瓜分了。大行台就算再不要脸,也不好意思勒令他们把这些战利品上缴。
李泰倒是上缴了一批资货,但却并不是基本的消耗品,全都是高端的布帛金银财货,并不能直接用来使用。
眼下摆在面前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首先一个就是田曹所掌管的公廨田、职田与华州诸官屯产业等生产部门急缺粮种、工具与耕牛等等,如果不能尽快备齐,那么就会耽误即将到来的春耕,如果影响了今年的收成,光景必然更加艰难。
军府诸将
后军大都督府位于华州城北一座兵城中,距离倒是不算远,快马一刻多钟便可抵达。
眼下正值正午时分,兵城城门前还算热闹,除了驻守警戒的甲卒卫兵之外,也不乏民众出出入入。这些民众多数都是军人家眷,平日里便居住在兵城当中。
北魏施行的是兵民分离的政策,居住在城中的城民就是士兵与其家眷们,包括如今的府兵也同样如此。
兵城便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当需要集结训练与具体的作战任务的时候,他们便会在城外军营中聚结起来奔赴战场,而在平时则就住在城中。
至于他们的家眷,则就进行耕牧生产来维持日常生计,但并不需要承担一般均田户的租调与劳役负担。家庭财富的主要获取途径,便是士卒作战所获得的赏赐与战利品。
因为兵城本身并没有戒备森严,李泰一行人的到来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仅只在入城的时候守城的士兵见他们一行人鲜衣怒马、刀杖醒目,故而将他们阻拦下来盘问来历。
早在台府中时,李泰便领取到了他的兵符官印等信物,于是便着一名随员入前出示。
不过由于诸军大都督府都是新设不久,内部人事运作尚需磨合,那名把守城门的兵长也不能确定李泰符印的真伪,但在听到其官号时却也不敢怠慢,忙不迭告罪一声后便亲自入城请示。
李泰本意是想好好耍上一把大权在握的威风,但却居然被阻拦在兵城门外不得进入,也实在是没有想到的事情。
不过他倒也懒得跟这些守城士卒们计较,毕竟他们也算是恪尽职守,真正让他不爽的是此间大都督下属官员们,他们难道不知新官上任?
即便是府中军务繁忙,他们没有时间亲自赶来城门前等候迎接,起码也得跟守城士卒们交代一声,让他们留意一下相关人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