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绒小说

火绒小说>北朝帝业无防盗衣冠正伦TXT > 北朝帝业 第459节(第1页)

北朝帝业 第459节(第1页)

王僧辩闻言后眉头顿时一皱,不待这使者把话讲完,他便拍案怒喝道:“建康之与吴兴,难道竟有天堑阻隔?杜某在州行事,我竟一无所闻?归告而主,国运正艰,可以不贪,若是月前吴兴粮物未济,我亲赴吴乡以督其政!”

吴兴太守杜龛乃是王僧辩的女婿,但在入境之后多有贪暴之行。不过时下风气如此,只要不是太出格过分,王僧辩也懒得过问。但今如此关键的时刻,竟然连杜龛这个心腹都有些阳奉阴违之态,这自然让王僧辩愤怒不已,心内大恨这种鼠目寸光、罔顾大局的行为。

在遭到王僧辩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之后,那吴兴使者满头大汗的唯唯应声,最后才如蒙大赦的告退行出。

除了文物礼器和物资之外,登基大典最重要的自然是参礼人员了。

在梁帝萧绎遇害的消息传到建康之后不久,王僧辩便传告诸方守将,着令他们尽快赶到建康来扶立新君。如果这些人全都缺席不来,那这一场登基大典无疑就成了王僧辩的独角戏,无论举行不举行意义都不大,起码是达不到统合诸方的效果。

那些原本听命王僧辩的将领,倒是陆陆续续的抵达了建康,诸如谯州刺史程灵洗、秦州刺史徐嗣徽、义阳太守韦载等等。但是其他一些本就没有明确从属关系的将领,态度则就比较暧昧,比如新近占据湓城的王琳和京口的陈霸先。

眼见登基大典将近,王琳仍然迟迟不肯动身,只是派遣使者前来,道是君父大仇未报,绝无回顾之理,新君并太尉但处京畿之内,只需给其节杖并人马几部,他便溯流而上、杀回江陵。

这一番慷慨陈辞诚然是雄壮不已,但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表面意思,内里无非是要兵要权。他若真的那么义无反顾,怎么把战线一泻千里的从湘州打到江州来?

如今不肯入京,无非是担心朝廷会借机责问他袭击湓城之罪,顺便想要让朝廷承认他占据江州。

对于王琳的不肯从命,王僧辩也在意料之中,此徒刁悍难制他是早有领教,否则旧年也不会在侯景之乱刚刚平定不久,便要将他系捕送回江陵问罪。如今王琳所部据守湓城虽然非其所命,但在实际上也发挥了一定的防备敌人效果,暂时倒是不必急于处理。

相对于向来不甚恭顺的王琳,陈霸先此际不够配合的态度则就让王僧辩深为忧虑。无论是从名位资历,还是从人马势力而言,如今的陈霸先在国中都是仅次于王僧辩的存在。而他们彼此之间,向来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默契。

可是这一次扶立新君这么大的事情,陈霸先却罕见的没有与王僧辩进行充分的沟通,一直都在以广陵战事吃紧为由,表示自己不便抽身返回建康。

之前王僧辩拒绝齐使归还广陵的要求后,北齐便派遣其国清河王高岳统率五万大军南来攻打广陵。陈霸先留起大将侯安都镇守于广陵,自己则引部继续屯守京口,彼此间隔江呼应。

广陵正遭齐军围困,战事吃紧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但若说能够让陈霸先完全动弹不得倒也未必。之前陈霸先拿下广陵甚是艰难,如今北齐再想夺回也并不容易,尤其南面的京口可以随时从江面向广陵进行策援,这也使得齐军攻势不能完全展开,远不足以令坐镇京口的陈霸先都须臾难离。

无论陈霸先是以此当作借口,还是真的抽身不开,无疑都体现出其人对于此事不够积极。

王僧辩能够想到的原因,便是之前陈霸先曾经与西魏李伯山之间展开过比较深度的军事合作,广陵城也是因此得来。

如今西魏与他们南梁之间有了灭国屠君的大仇,无疑会令陈霸先也变得尴尬起来,所以心存迟疑。而如此一来,王僧辩也就不得不重新衡量,他与陈霸先之间的关系与相处的方式需不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了。

但是抛开这些后话不说,随着新君登基的时间越来越近,王僧辩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焦灼。他所盼望的人事佳讯没有到来,反而是一队意料之外的人再次来到建康,那就是北齐的使者。

拒迎新君

北齐的使者李湛,旧曾出使江陵并且谋划刺杀西魏使者李捴,后为梁帝萧绎所包庇,暗里使人送归齐境,今番再为使者来到建康,大概也体现出了北齐的某种态度。

而与这齐使李湛同来的,还有原南梁臣员的马嵩仁等北投之人。这样的人员搭配,也让王僧辩对于这支使团来到建康的意图有所猜测,而事实也的确与他的猜测相差不大。

“前者来使,深为梁氏先主仁德所庇,因受羌虏所逼,几不能活。梁氏先主仁德释某,救命之恩尚未有报,不意竟然陡闻噩耗。所痛实在催人心肝,唯今渡江可见王太尉等忠臣义士仍然挺立江右,梁家国业仍然复兴有运,使人悲中有喜、深怀期待!”

李湛一行被引至建康台城,在见到王僧辩之后,便一脸沉痛的表示道。

王僧辩对北齐使者的印象并不好,尤其之前江陵刚刚陷落之际,齐使来到建康那一副趾高气扬、急于趁火打劫的嘴脸,更是让他甚为厌恶。而当听到这齐使李湛尚算走心的表达时,他脸上的表情才略微一缓,与之对话几句后视线转望向跟随其后的几名南梁叛人时,脸色又变得有些难看。

彼此客气寒暄之后,李湛便开始表明来意:“羌虏残暴,先夺人之国,复谋害人君,今江南士民想必深为苦痛、尤恨羌虏。未知王太尉等可有兴国复仇之雄计?国不可一日无君……”

不待齐使把话讲完,王僧辩便直接开口说道:“今国中监国晋安王,乃我主嗣血嫡传,亦为国中群众所推、俯首受命的主事盟主。今我主虽然身遭不幸,国中不谓无主,晋安王继统兴邦,亦顺理成章、万众所愿!”

李湛并没有因为王僧辩的表态而有所放弃,仍是继续说道:“今某奉我皇帝陛下使命而来,既见王太尉等同心协力、共当国难,心亦深为感动。羌虏与我世仇也,我皇帝陛下同样也希望梁国能够不畏劫难、兴邦复仇,并且愿为提供人事资助。

然则兴亡之事,岂易为哉?以梁氏先主之明,剪除巨寇之功,尚且不能享国年久,虏丑凶恶,岂常法能治?今王太尉主事江右,虽亦以英明勇略而称,但今时之势能过于武皇旧年?常言道,社稷不安、需仰长君,晋安王冲幼之龄,德未施于黎民,威不加于将帅,纵有脂玉之质,今非太平之年。我皇帝陛下纵欲相助梁国,又岂可寄望难能当事之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