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他如今还仅仅只是一个霸府权臣,并不是名正言顺的政权首领。何谓霸府权臣?就是最强最大最有力量的那一个!如果宇文泰已经不符合这个条件了,那么他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眼下的宇文泰,是迫切需要再次体现出他的能量、彰显出他的价值。只有战争才是力量最直接的体现,也只有战争才能让宇文泰暂时忽略其他的问题、将他的权力充分运用起来!
但是说实话,在武关以南地区脱离掌控之后,如今的中外府真的有点不具备发动一场有规模的战争的能力,尤其对手还是北齐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权。
别的不说,单单如今还滞留在武关以南的那些关中府兵们,就占了现役主力作战部伍将近三分之一的数额!
李伯山让杨忠捎回来的话,既是故技重施的缓兵之计,看样子其人也并不怎么相信中外府真的敢于向北齐发起进攻。
其人这样的态度,自然更加激怒了宇文泰,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其人骄狂无赖的做法,另一方面则就是因为这小子看事还挺准!
对于出兵伐齐这一件事,宇文泰真的是口号先行,起码一直到目前为止,具体的征发和行军用兵以及战略战术等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
如今的北齐较之旧年要更加的强大,尤其齐主高洋如今在其国中的威望较之篡国之初完全的不可同日而语。宇文泰往年出兵已经无功而返,此番若再有举动,起码也得较之前次更加的用心和谨慎。
可是现在他自己能够调动的力量较之前次还有收缩,国中不和谐的声音也变得更大,为了保证一个起码不能比前次更差的结果,寻求外部的助力算是一个比较现实和稳妥的思路。
而讲到外部助力,摆在宇文泰面前的选择也很有限,但却恰好有一个无比适合,那就是草原上崛起的新霸主突厥!
数年前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战胜了柔然,建立起突厥汗国,之后便横扫漠北。除了在与北齐的交战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对手,到如今已经是草原上当之无愧的新霸主。
宇文泰对突厥的关注和交好从很早之前便开始了,当然也是因为柔然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邦交密切,逼得西魏不得不选择其他的合作伙伴。事实证明宇文泰的眼光自是不错的,提前投资突厥也算是押宝成功,而突厥在崛起之后,与西魏之间也算是交往密切,让西魏的边防压力大为缓解。
此番东征北齐,宇文泰自然而然便想到与突厥联合。如今突厥在位的可汗乃是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其人继位之初与北齐交战而遭到大败,也正是由他口中喊出高洋“英雄天子”的名号。
与北齐交战不利后,突厥近年来主要集中用兵于漠北,击败和兼并了众多的漠北部伍,势力较之往年也更加雄壮。而木杆可汗对于旧年落败于北齐也是耿耿于怀,一直都有伺机报复的想法,如今若与相约攻齐,其人想必也会动心。
年初的时候,宇文泰便已经遣使北去,与突厥就此进行商讨。经过往来半年的联络商讨,突厥木杆可汗也基本同意了双方共同出兵,一南一北的向北齐发起进攻。
但是如今的突厥也不像往年势弱时迫切想要获得承认,在约定出兵的同时,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突厥残暴
对于这件事,中外府众人也都各持不同的看法。
宇文泰愿不愿意啃上一口草原上的小娇花,这自然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争执主要还是集中在该不该答应突厥人的要求,将邓叔子等柔然残部交给他们。
支持将邓叔子交给柔然的人自是振振有词,即便不说他们眼下还要与突厥合作讨伐北齐,单单双方关系更加亲厚,就没有包庇邓叔子这些柔然残部而交恶突厥的道理。
柔然还在阿那瓌时期,便已经舍弃西魏而与东魏往来频密,甚至就在双方还存在联盟和亲关系的时候便几番进寇西魏。如今的灭国衰亡也是让许多西魏时流拍手称快,只道是该有的报应!
但是这种国家大事的决断处理,又怎么能凭着个人私己的感情好恶去做取舍呢?
反对这么做的中外府属员们也都有着足够的理由,眼下与突厥交情尚好虽然不假,但大凡这些草原上的强大部落又怎么可能会与中国长久友好下去?
现在迫于突厥的压力答应其这一要求,不只是放弃了一个来日制衡抵御突厥南侵的一个手段,更重要是让朝廷的信义受到了损害。
柔然残部穷极来投,将他们拒之门外、不作接纳,甚至于落井下石、干脆把他们打包送去柔然,这都没有什么。毕竟柔然也早已经不再是西魏的邦交政权,西魏也没有扶救的义务。
可是现在既然都已经接纳了对方,甚至将邓叔子一行引至畿内附近安置下来,双方必然也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与盟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慑于突厥的压力而将其一行交出,那他们西魏还有没有一个大国该有的担当?来年如果突厥再提出更加过分的要求,那要不要继续答应下来?
群众对此各持己见、议论纷纷,这也很正常。因为这件事无论怎么选都不是最优解,无非是选择获得什么助益、又要承担怎样的代价罢了。
其他人是何看法暂且不说,中山公宇文护都不赞同答应突厥使者的要求,这多多少少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毕竟与突厥联合出击北齐是宇文泰近来一直都在努力推动的事情,而宇文护如今已经是宇文氏家族中除了那两个担任行台的少进之外,惟一一个历事多年、已经能够帮上宇文泰许多的子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