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嘴上不说并不意味着心里没有想法,杨敷借着这样一桩刚刚发生在长安的凶事抒发自己的看法,估计也是在表示如果李泰愿意起兵杀回关中以挑战宇文泰的霸府权威,起码他们弘农杨氏是站定在这一边的。
对于突厥的快速崛起,李泰当然也心存忧虑,觉得还是应该稍作阻遏一下,否则要不了多久西魏和北齐就得混成南面两个好大儿了。
但这件事也的确是有点难办,西魏本来就底子偏薄,还要面对北齐这一强大的对手,更不要说宇文泰还要提防自己这个反骨仔再作背刺,七分的力量未必能够发挥出三分,再把草原新霸主突厥作为对手,那真是嫌自己命长。
所以如果想要对突厥采取什么实质性的行动,起码也得到李泰入主关中之后。
虽然说底子还是拼不过北齐,但是区域之间的人事资源调度必然会比北齐更加灵活有效得多,到时候倒是可以尝试一下进行局部的战争对抗。
杨敷针对突厥的这一番看法,无论是不是夹杂了太多个人的情绪,也算是颇有前瞻性的。
但李泰心里也明白这些名门大族的尿性,给他们三分颜料就敢开染坊,诸如之前自作主张而枉送性命的杨宽,如果李泰现在便流露几分急于返回关中夺权的意思,他们就敢立即给自己写檄文绣战旗,让现在还算平稳的国内局势再生波澜。
所以对于这个话题,他也并没有继续深聊下去,对于这些关中名族的想法稍作了解之后便转移了话题。
抛开这一件事不说,眼下关中最重要的人事变化就是出兵伐齐的军事行动正式进入了筹备阶段,人员和物资的调度也变得频繁起来。与此同时,对山南道的防备也有所加深。
霸府连下政令,不只是限制了武关方面的人事往来,就连汉中进入关中的一些通道也都给封锁起来。之前沔北投资的一些关中时流在察觉到物流通道被限制之后,也都比较惊慌,纷纷到襄阳来告急,恳求台府出面与中外府交涉一番,希望能够放开管禁。
李泰倒是没有收到中外府相关的书令通知,对于此事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调查了解,毕竟眼下的他需要管理的人事更多,也不能全副精力都只为这些沔北工坊主们保驾护航。
于是他便将此事交代给即将赴任的杨敷,先由荆州州府进行管理交涉一番,如果事情没有什么进展,再奏报到台府来。
十科举人
襄阳选人院位于台府东侧附近的闾里,本来是一座气派恢宏的寺庙,后为台府征用以教习选人。
南朝城市的发展要领先于北朝,像是居住区、贸易区和公共服务区等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大多已经出现,但是在规划方面就比较混乱,也使得整个城池都显得杂乱无章。
北方的城镇之所形成,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满足军事需求,城人或者城民见著文书之中,干脆就是指的军人。所以北方的城镇往往区域划分严明,望上去就显得井井有条。
李泰之前提出要将襄阳城迁移,也并非无的放矢、没事找事,因为襄阳城的城池规划就颇不合理,各个杂乱的区域尤其不能满足城中人员物资快速调度集散的军事要求。
同样的毛病也存在于江陵城,所以梁帝萧绎在江陵遭受进攻的时候,要在城外设置几十里的长栅作为防御,仿佛城墙根本不能发挥城防作用一般。至于建康城是否也是如此,李泰没有亲眼见过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想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大凡这样欠缺一个整体规划的城池,想要再原有基础上再添加什么新的功能区,那自然是非常困难的。官衙私邸杂错分布,想要归整起来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纠纷。
所以如果李泰真的打算在襄阳久留的话,按照他的性格习惯,保不准会真的重造一座襄阳城,眼下这比较杂乱的城池布局实在不符合他的审美观。
不过南方城池虽然规划杂乱,但也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寺庙非常的多,而且大多占地面积不小。这对李泰而言,那就等于是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作征用的储备用地,直接将这些寺庙加以征用,倒是免却了许多拆造的麻烦。
选人也是台府今年所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意思是指经过州郡举荐、投牒自荐或者台府征辟,并且经过了台府所举行的举人试,从而获得台府选官资格的人才。
这些人在选人院中学习台府的规令格式等一系列政务章程与吏术,只有将各种书令格式与政务流程全都熟悉并铨选通过之后,才能获得台府的选授任官,属于台府的人才储备库和官吏选拔中心。
李泰来到襄阳之后,随着选人院建立起来,每个月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到选人院,亲自教授几节课程。
这些选人们不再只是单纯的书庐学子,他们在未来不久之后往往都要走上各自的岗位,参与处理台府各种军政事务,当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李泰这个台府老大的行事风格。